文/舒 天
  (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、“青未了·心理咨詢工作室”特約作者)
  微信的風靡程度,在當下的生活中幾乎已讓任何一個流行時尚遜色。有數據顯示,自2011年1月微信正式發佈至今年5月22日,用戶數量超過6億,銳不可當的“信”文化,前所未有地衝擊著傳統的人際交流方式,也滋生了眾多迷戀成癮的“微信控”。人們開始探究,享受這份高效便捷的交往和交流方式的同時,該如何不被微信“綁架”、“異化”,甚至“奴役”呢?
   微信與“微信控”之怪現狀
  煩。被稱為“微信控”的朋友,手不離“信”地開啟“信”生活,吃飯穿衣、交友應酬,到哪兒玩、遇見誰誰,各種秀各種曬各種感慨評論,包羅萬象,姿態萬千。還有匪夷所思的“一方有難、八方點贊”場面以及莫名其妙的“點贊之交”如潮水般涌現,讓“微信控”們既有大開方便之門之暢快,又陷入又愛又怕、不勝其煩的境地。
  裝。“盤點朋友圈的N宗罪”的網絡文章如此說,“微信啊,愛你愛得那個累啊!已經感到審美疲勞了有木有?圈裡那些吃貨黨、自拍黨、愛心黨、養生黨、雞湯黨、母嬰黨、謠言黨、求贊黨、不轉死媽黨、詐騙黨、游戲黨……各種派別爭奇鬥艷!曾經我們為了尋找存在感發文、點贊,如今我們在茫茫朋友圈倍感虛無。”
  編。這裡主要指瞎編亂造。“紅樓夢的朋友圈”中,黛玉對寶玉說“呵呵,寶姐姐逢人就點贊,看來也不是白點的”。“假如民國有微信”里,林徽因跟陸小曼說“你若安好,那還得了!”還有“假如唐僧也玩微信、水滸有微信”等花哨紛繁。輕鬆一刻後還是有些恐慌,我們寶貴的經典啊,經多方演繹調侃再被微信呈幾何倍數地傳播,命運將何去何從?
  坑。國家互聯網信息辦今年8月7日發佈“微信十條”,會不會開啟清朗新“信”時代呢?“微信朋友圈十大陷阱”一文的小編友情提示:“人生就像朋友圈,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奔向哪個坑。不妨擦亮眼睛,看看這些坑:代購陷阱、二維碼陷阱、盜號陷阱、感情陷阱、集贊詐騙、愛心陷阱、社交游戲詐騙、求職詐騙、話費詐騙、假公眾號陷阱。”微信還是“危信”呢?
  滿眼儘是“低頭族”,十之八九“微信控”。早有細心人士按沉溺程度將“微信控”劃分為八個級別,從“只看圖片和信息不說話”的初級階段到“遇到自己喜歡的才回覆、轉發”,再到“休息時間全占用”、“工作時間也在聊微信”、“雙休日不休息,隨時都在發微信”的中級階段,逐級升溫至“熬夜都在玩微信”、“半夜還要刷新朋友圈”、“日夜顛倒刷微信的‘重症’患者”。甚至,還有危言發聵:國人百年前躺著吸鴉片、百年後躺著看微信,姿態何其相似!
   狂刷”與“濫曬”背後探究
  微信作為簡單的社交通信工具,因滿足了“被關註”、“被稱贊”、“被認可”的內心訴求,使許多人愛不釋手,無法自拔難以割捨。其實,沒有誰能真正綁架你的生活,只是你的心和思想在作祟。下麵就來聽聽專家們怎麼說。
  外經貿大學教授郝旭光認為,“微信控”們的典型特征是“狂刷”與“濫曬”。“狂刷”源於人們對安全感、歸屬感的需要,“濫曬”則源於人們對被關註、自我價值和成就感的渴望。人們樂此不疲的深層心理原因是歸屬感的獲取。微信的“各種群”提供了一種能夠使朋友之間增加社交往來、增進相互瞭解、相互接納、相互認同的平臺,營造了一種人際關係的氛圍,滿足了人們的歸屬需要。
  心理輔導專家錢國正認為,現代人工作壓力大,朋友少,可支配時間也少,微信中的搖一搖、朋友圈能給人帶來放鬆、緩解心理壓力、暫時逃避現實社會的心理體驗,因此受到青睞。“微信控”們沉溺其中,如果任其發展,會導致其人際交往能力的退化和衰弱,甚至對家庭和親情的淡漠。長此以往,甚至會形成一種心理障礙,變得“不會說人話了”。
  心理學者韋志中表示,“狂刷”源於人們的空虛和渴望交流。人類是社會性動物,總是害怕孤獨,但現代社會造成的隔閡,減少了人們之間的交流,忙碌的生活讓人“孤獨”的時間越來越多。當微信或其他網絡社交軟件營造了一個活躍而熟悉的群體時,“孤獨”會促使人一遍一遍地刷,就是想看看微信朋友圈裡的“朋友們”在乾什麼,將自己置身於微信的環境中,並且在點贊和評論的過程中,與朋友產生互動和鏈接,讓自己與朋友和熟人更加貼近,以驅散自身的孤獨感。
  微信圈的形成也遵循“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”的規律,“微信控”們在這個平臺對號入座,找到了組織,找到了寄托,找到了平衡,也順便給虛擬和現實中的自己塗上了一層保護色。心理學把這稱做“投射效應”,意思是以己度人,認為他人也具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,是習慣於把自己的某種情感、意志、觀點或某種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,並強加於人的一種認知障礙。
   自控帶你走出“微信控”
  “知己知彼,百戰不殆”。“微信控”們受制於微信,被微信“俘虜”,必然要化被動為主動,辯證地看微信,多一些內省和內觀,提高自我支配和自我調節的自控能力,主動掌握自身的心理與行為。
  有了良好的認知,便能獲得平和的心態。作為全新的社交方式,微信方便快捷,“坐地日行八萬里,巡天遙看一千河”,讓天涯變成咫尺,讓人際關係和視野更加開闊。從功能角度而言,還滿足了社交、營銷產品、傳播品牌美譽度,甚至理財、購物等需要。但過多依賴,會囿於此。過猶不及,不加辨別、毫無節制,“一刻不玩如隔三秋”是萬萬不可取的,經常出現幻聽、身體僵硬、神思恍惚,茶飯無心等“癥狀”更要主動尋求心理上的幫助和疏導。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,微信始終是一個工具,在這個信息嚴重過剩的時代,信息碎片可能會以偏概全,可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,更猶如食物中的零食或快餐,不能真正給予人們強大的生命滋養,應該理性地駕馭。
  理性掌控微信,需要擦亮一雙慧眼,有所取捨、有所甄別、適度“屏蔽”。距離產生美,把握好使用時間,也是與其安全友好的相處之道。“成就”為“微信控”不是一朝一夕,有所改觀也不會一蹴而就,多運動、多交朋友,重拾人與人、面對面的情感溝通也是必需的,把目光投向遠方,關註如何提升在現實中的交往技能,在虛擬與現實社會中找到契合和平衡。廣東愛家心理研究所理事長馬健文給出這樣的建議,“如果被一些‘垃圾信息’所困擾,不妨找個時間給朋友圈來次清掃,果斷屏蔽‘垃圾製造者’。調節自己的心態。對過多信息感到煩躁,說明你的心累了。此時不妨放下手機,出去走走,清空自己,給精神世界留一個空間。生活中有太多比刷朋友圈更重要的事,比如面對面地交流,維護好線下的朋友圈。”曾有人把使用微信的快感與“君臨天下”作比,那麼,我們勢必拿出主人的氣魄,讓微信回歸它應有的軌道,發揮應用的作用,乖乖地服務人民大眾,為我、為你、為他(她)所用吧。
  本稿件所含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資料,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,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。  (原標題:“微信控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j03cjop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