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“沙塵漫天”的記憶尚未退去,“霧霾圍城”的景象不斷出現。近年來,空氣的惡化,讓人們對“生態環境”這4個字有了刻骨銘心的認識。日前,最高人民檢察院召開了一次以“破壞生態環境犯罪”為主題的新聞發佈會。最高檢偵查監督廳副廳長元明說出了“部分地方領導幹部生態意識和法律意識淡薄”的話,引發了輿論關註。
  穩步漸進但卻波瀾壯闊的中國改革,帶來了城市鄉村的面貌巨變。但對於很多人來說,道路越來越寬廣,高樓大廈越來越多,卻同時失去了一些寶貴的東西。比如,在曾經熟悉的故鄉,幼時記憶里清澈見底、可以自由游泳的小河,早已變得渾濁不堪,污水橫流。曾經清新無比的空氣,也因工業污染變得“艱於呼吸”。
  原本生機勃勃的綠色故鄉為何變成灰濛蒙的陌生地方,這一切,跟地方官員有何關係?曾幾何時,為了發展經濟,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,有的地方領導喊出了“招商引資是功臣,破壞招商是罪人”、“誰耽誤地方發展一陣子,就讓他難受一輩子”、“誰砸了引進項目的招牌,就砸了誰的飯碗”。這些口號極端、鮮明,道出了地方官員發展經濟的急迫心情。是啊,為官一任,誰不想在時間有限的任期里乾出成績?誰耽誤了地方經濟發展,在這些官員眼裡就是“真正的罪人”。
  時不我待,只爭朝夕,以引資金、上項目為代表的快速發展模式,讓很多地方官員患上了“項目饑渴症”。大幹快上,來者不拒,哪怕是鋼鐵、造紙、煤電等對生態環境造成深遠影響的項目也是一哄而上。在一些官員的意識里,貧窮、落後、發展緩慢是“長痛”,不改變這種面貌愧對父老鄉親,愧對這一方熱土。而犧牲環境畢竟是“短痛”,大不了走發達國家走過的“先污染,再治理”的老路。而對於廣大公眾而言,犧牲環境才是“長痛”,水變質、空氣中充斥著污染的氣息,發展的意義又在哪裡?
  一些地方主要領導熱衷於“一把手說了算”,重大決策獨斷專行,如果有人站出來,哪怕是地方政府中的環境監測人員提出半個“不”字,也會被領導視為耽誤發展,干擾工作的雜音、噪音。而一旦被主要領導視為“異類”、“干擾者”,相關人員烏紗難保,前途堪憂。因而,在很長時間里,“保護生態環境”的聲音受到壓制,敢於提出不同意見的人越來越少。在不斷爆發的環境污染事件中,地方環保官員的失職現象越來越突出。據最高檢瀆職侵權檢察廳副廳長李忠誠介紹,紫金礦業污染事件中,檢察機關共查處環保和安監部門5名人員涉嫌瀆職犯罪。而在廣西龍江河鎘污染事件中,河池市環保局副局長因“環境監管失職罪”和“受賄罪”被判刑。
  以“發展經濟”的名義,睜一隻眼閉一隻眼,放任企業發生污染現象,最終導致了重大環境污染事件的發生。近年來,一些地方環保幹部被追究“環境監管失職罪”,起到了震懾作用。雖然,放任生態污染並干預執法的做法有所收斂,但對於很多地方官員來說,重視經濟發展、漠視環境污染的治理思路並未改變。最高檢此次敲響的警鐘,為誰而鳴?  (原標題:地方官員為什麼會“生態意識淡薄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j03cjop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